一、

中醫師法於天地自然,觀察到任何事物都可大致二分為陰陽。天為陽地為陰,天有六氣風熱暑濕燥寒,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。這些本來都是具體的現象,任何人都可以看到、聽到、感覺到。進一步抽象化這些觀察到的現象,也稱之為氣化,於是五行不再是具體的五類物質,而是五種勢力,彼此相生相克,例如木生火並不是木頭可以燃燒生火這樣的圖像,而是木氣可以助長火氣這樣抽象的概念了。再從抽象化為具體,人是由天地陰陽氣化所產生,天地間抽象的五行六氣各種勢力融合而成為具體的五臟六腑,五臟六腑也就自然秉承了原先的各種勢力,這裡又從具體到抽象了。內經說陰成形陽化氣,一陰一陽一為具體一為抽象,然而形體可以氣化,氣化又可以產生形體,正所謂陰陽互生,這些觀念真的是太美妙了。

 

二、

記得剛開始接觸傷寒論的時候,以為純粹是討論如何處理外在邪氣侵犯人體而引發的疾病。後來讀了已故中醫師倪海廈的網誌,發現他完全用經方就能夠處理幾乎所有內外感傷一切疾病,覺得非常佩服,卻又不了解其中道理。後來看了一些後世醫家註解傷寒論,大都是將傷寒解釋成外邪侵入人體而得病,這樣的解釋上工覺得無法自圓其說,甚至因此出現許多錯誤的治療方式。直到上工在眾多中醫書海中,找到了黃元御和彭子益的著作,他們提出本氣自病的觀點,上工才感覺雲霧頓開,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。一切外邪都只是誘因,真正疾病的根本其實是人體自身六氣的失衡,所以任何治療思路,自然應該扶正以去邪,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到狀態,疾病自然能夠痊癒。黃元御尊黃帝、岐伯、越人、仲景為中醫四聖,在上工心目中,黃、彭二人則是四聖之後唯二最接近聖人的人了。

 

三、

上工從小就對醫學十分感興趣,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介紹人體的卡通,每當有病菌入侵的時候,總是會看到白血球軍隊出現迎戰病菌,如果白血球不敵病菌,這時候醫師就會派更強悍的抗生素軍隊出馬,幾乎都可以立刻擊潰病菌,然後病患就恢復健康了。那時候上工深深著迷於醫學的進步,總以為現在有這麼強力的藥物,應該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治癒,現在想想,當時真是幼稚。想要藉由發明更強力的藥物,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,就好比一直發展更強大的軍事武器,企圖達到世界和平一樣。中醫幾千年來完全不需要發明新藥,卻可以解決持續出現(西醫定義下)的新疾病,背後的道理絕對不是一味殺伐這麼簡單。身體要健康必須體內五臟六腑達到平衡狀態,沒有任何一個臟腑獨強,如果有某個臟腑獨強,他就會壓過其他臟腑,平衡一旦失去,這個人就危險了。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五權分立,彼此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,道理和他一直以來所鄙棄的中醫,其實是一樣的。

 

四、

中醫治病最重要的就是分辨陰陽,可以說陰陽兩個字涵蓋了中醫一切道理。如果說陰陽對於一般人來說過於抽象,那就簡單理解為辨別寒熱吧。若能清楚辨別是寒症還是熱症,就不至於犯下大錯。遺憾的是現代醫學並沒有寒熱的概念,治療咳嗽一律給予止咳藥,治療便秘一律用瀉藥,血壓過高則一律給予降血壓藥,這些藥物大都寒涼,適合身體壯實表裡俱熱的患者,但現代人卻大都虛寒,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必定傷身。更遺憾的是,現今教育體制下訓練出來的中醫師,似乎接受了太多現代醫學的觀念,反而遠離了中醫的本質與精神,再加上台灣奇特的健保制度,中醫師在電腦裡面輸入患者症狀,螢幕自然跳出符合的方劑供醫師選擇,其中完全不需要仔細辯證,陷入了西醫一病一方的迷思,效果自然不佳。仲景治咳,燥熱者有麥門冬湯,寒濕者有小青龍湯,實在值得醫者細細思考其中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 隨筆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人不寐 的頭像
    人不寐

    燈火闌珊處 - 人棄我取的冷門股投資哲學

    人不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