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把一年分為24節,4節為一氣,總共六氣,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24節氣。在中醫原理之陰陽五行這篇文章中說過,中氣產生陰陽,五行為陰陽消長不同階段的表現,這些不同的表現就是六氣。五行當中,金木水土各一,火則分為君火和相火,所以其實是六行。六行各自有各自的氣,稱為六氣,分別為風熱暑濕燥寒。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為初之氣,稱為厥陰風木。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為二之氣,稱為少陰君火,君火又稱熱火。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為三之氣,稱為少陽相火,相火又稱暑火。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為四之氣,稱為太陰濕土。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為五之氣,稱為陽明燥金。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為六之氣,稱為太陽寒水。人體雖然複雜,其實所有疾病不過分成外感與內傷,而無論內外感傷,溯委窮源,其實不過就是六氣。陰陽平衡,五行調和,則六氣融合不分,人體不病。如果陰陽失衡,五行不調,則六氣有所偏見,人就生病了。例如,木氣偏見則病風,土氣偏見則病濕,水氣偏見則病寒等等。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,認識六氣極為重要。

 

初氣之時,大氣由大寒時節的極寒開始慢慢變溫,地下水中所封藏去年秋天以後收來的陽熱開始上升,這個陽熱與水化合,就是一年萬物生長的陽根,稱為木氣。木氣主生長,為動態之氣,故木氣主動。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使得木氣抑鬱不暢,動而不通則生風,故稱風木。大寒節氣,正當極陰之時,稱為厥陰,厥陰就是極陰的意思,合起來就稱為厥陰風木。二氣之時,陽熱繼續上升,就是木氣的延續,也就是火氣。此陽熱上升至地面之上,照臨大宇,光明四達,就像君王高高在上,所以稱為君火。此時大氣由溫而熱,所以又稱為熱火。這時候大氣比較溫暖,不像厥陰那般極陰,所以稱為少陰,合起來就稱為少陰君火。三氣之時,地面上陽熱盛滿,經過夜晚大氣的涼降,早晨又快速上升,這個過程促使中氣旋轉,上下交濟,有如相臣之職,所以稱為相火。如果這個火氣不降,則暑熱薰蒸,所以又稱暑火。此時地面下陽熱已不多,故稱為少陽,合起來就稱為少陽相火。四氣之時,地面上陽熱盛滿,地面下則非常之寒,寒屬陰,故稱為太陰。火(熱)在水(寒)下則生氣,火在水上則生濕,此時上下寒熱相逼,濕氣特別重,土氣在升降之交,故稱濕土,合起來就稱為太陰濕土。五氣之時,地面上的陽熱,經秋氣的收降,中土之下,陽氣充足,陽盛則光明,故稱陽明。秋屬金,主收斂,濕氣收斂則燥氣結聚,故稱燥金,合起來就稱為陽明燥金。六氣之時,地面上的陽熱已經全部降入土下的水中,造化之氣,中下為根本,中下陽熱充足,故稱太陽。冬屬水,水主封藏,此時陽熱降入水中,水將其封藏不泄,就是來年萬物生長的陽根。水中有熱,水外卻寒,故稱寒水,合起來就稱為太陽寒水。

 

陰陽五行,聽起來抽象玄妙,甚至有人認為只不過是古人穿鑿附會,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。其實古人的智慧是很質樸的,中國古人師法於天地萬物,長時間對大自然細微深刻的觀察與體會,並且通過實踐,慢慢的把累積起來的經驗變成完整的理論,然後又繼續不斷驗證與修改,這個過程和現在的科學精神可以說是完全吻合。舉例來說,古人觀察水的特性,發現水總是涼冷,尤其冬季水結成冰,更是冰冷,所以認為水性為寒。然而水性雖寒,卻能吸收太陽的熱量,使得大地不至於過於冰冷無生氣,所以又認為水主封藏,可以封藏陽熱,來年開春正是利用此陽熱養育萬物,所以一個星球要有生命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存有水分。古人觀察樹木的生長,發現樹木喜歡伸展肢體,所以說木喜條達。若是天地大氣陰陽不調,則樹木抑鬱無法舒展,就會狂風大作,所以說木氣為風。這些觀念現在一般人不容易接受,也不容易一下子說明清楚,現在上工只想強調一點,這些理論是先經由長時間的觀察、體驗,然後提出假設,再經過無數次的驗證,最後慢慢形成完整的理論,並且又在經過千年的驗證。上工認為就連現在最嚴謹的科學理論都很難達到這種程度,真的是非常寶貴的人類文明資產,實在應該好好加以運用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 六氣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不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