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兩篇文章,中醫原理之陰陽五行,以及中醫原理之六氣,說了那麼多,怎麼都還沒提到人體呢?其實中醫的道理完全來自我們生活的大自然當中,認識天地間的五行六氣,就能了解人體裡面的五臟六腑,這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天人合一的概念。所謂天有五行而生五臟,地有六氣以成六腑,五臟肝心脾肺腎,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。前面提過,火又分為君火和相火,心則分為心臟與心包,所以也可以說是六臟六腑。六腑則分別為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,左腎屬水右腎屬火,三焦又稱命門處右腎。六臟六腑兩兩一對互為表裡,所謂人秉木氣而生肝臟與膽腑,秉君火之氣而生心臟與小腸腑,秉土氣而生脾臟與胃腑,秉金氣而生肺臟與大腸腑,秉水氣而生腎臟與膀胱腑,秉相火之氣而生心包臟與三焦腑。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六臟六腑的功用與主病吧。

 

肝膽屬木主疏泄,疏通宣洩,大自然需要木氣的疏泄作用,人體也需要肝膽的疏泄作用。例如,排尿、排便、排汗、女子月經、男子排精等等,都仰賴肝膽疏泄。所以如果疏泄不及,就可能產生無汗、尿少、便秘、腹痛、婦女月經來遲等病,而若是疏泄太過,又可能造成自汗、尿多、遺精、發熱、頭暈、耳鳴、婦人白帶、月經來早等問題。心與小腸屬火主宣通,宣達通暢,同樣的,大自然和人體都需要火氣的宣通作用。例如,維持體溫、氣血運行、提供能量等等,都有賴人體的宣通作用。如果宣通不及,則可能出現肢體麻木、疲倦思睡、口淡無味、體溫過低而怕冷畏寒等情形,若是宣通太過,又可能出現舌痛、喉痛、心跳過快、心情煩躁等症狀。脾胃屬土主運化,運輸轉化,消化飲食、輸佈飲食精華等都需要脾胃的運化作用。運化不及,可能出現腹滿腹脹、消化不良、上吐下瀉、四肢無力、全身倦怠等病,脾胃沒有運化太過的問題。

 

肺與大腸屬金主收斂,收縮內斂,大自然和人體都需要金氣的收斂作用。例如,收縮毛孔、抑制出汗、制約木氣使不過於疏泄等等,都需要肺與大腸的收斂作用。如果收斂不及,則可能出現汗多、頭暈、發熱、咳嗽、尿多等病,收斂太過又可能造成惡寒、排便困難、胸悶、無汗等問題。腎與膀胱屬水主封藏,封閉貯藏。人體需要水氣的封藏作用,將一身的陽氣封藏在腎水當中,稱為陽根。腎水越能封藏,陽根越堅固,人也越健康,所以腎水沒有封藏太過的問題。但是如果封藏不及,則可能出現頭暈、發熱、陽氣上越等等問題。心包與三焦屬相火主燔灼,燔灼就是燃燒的意思,大自然和人體都需要燔灼作用。例如,腐熟水谷、溫暖腎水等等,都需要相火的燔灼作用。如果燔灼不及,則可能產生腎寒、脾胃虛弱、二便不固、四肢冰冷等病。相火沒有燔灼太過的問題,但是卻有相火上逆,沒有正常下降至腎水當中以溫暖腎水的問題。如果相火不降,則會造成發熱,外面發熱越多,體內的相火就會越不足。

 

說到五臟六腑,一般人聯想到的總是西醫解剖學裡面的各個臟器,其實這和中醫說的五臟六腑完全不同,只不過當初西醫傳進中國之後,為了翻譯,只好拿中醫裡面的臟腑名詞對應意義相近的西醫名詞。西醫的各個臟器完全是把身體解剖之後看到的器官,中醫的臟腑概念則是來自天地五行六氣的啟發,背後的指導理論便是天人合一的觀點。所以西醫主要研究單獨臟器的表面功能,臟器之間的關聯性了解有限,於是西醫分科精細,光是內科就可以分成腸胃、肝膽、心臟、腎臟科等等。而中醫著眼於整體,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,就像大自然需要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以達到平衡,人體也需要五臟六腑各種作用達到平衡,人體才會健康。一旦五行失去平衡,大自然可能產生水災、旱災、風災等等災害,人體則可能產生水飲、上火、頭風等等疾病。到現在為止我們談到的陰陽五行六氣,以及五臟六腑等等,相信很多人會覺得不容易理解,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西方的思考模式。中國古人,即使是一般知識水準不高的人,也不會認為這些概念難以接受,因為他們習慣了這類東方哲學的思考模式。所以,如果認為這些觀念艱深難懂,上工建議,設法拋開長期以來教育的束縛,學習古人看待自然質樸的觀點,就會發現這些觀念都是非常直接且具體的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 五臟六腑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不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