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五、

中醫認為人體要正常運作,五臟六腑必須要協調,也就是說,五臟六腑不可分割對待,而是必須整體看待。對比於分科精細的西醫,這種整體治療的觀點,可說是中醫的一大特色。舉例來說,中醫認為脾胃就好比鍋子,人們吃的水穀進入這個鍋子之後,靠著脾胃的陽氣以腐熟水穀,然後把精華散布至全身。雖然腐熟水穀的過程發生鍋子內部(脾胃),火力的來源卻是下方的腎,如果腎陽不足,則下方火弱,鍋內水穀無法腐熟,就會造成消化不良、上吐下瀉、脹氣胃痛等等腸胃疾病。這種時候如果治療只針對脾胃,而忽略了腎陽不足的根本問題,則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解決問題。在這個例子裏面,脾胃問題為病標,腎陽虛才是病本,有時候飯煮不熟,只是因為下方材火不夠,鍋子本身並沒有壞。

 

六、

中醫問診,是否口渴是必問的問題。時常有人覺得奇怪,主訴明明和口渴扯不上關係,為何上工卻特別在意是否口渴,這當然是有原因的,中醫最在意的就是分清楚陰陽寒熱,問清楚病患是否口渴可以提供很重要的判斷依據。渴有三種,風渴、濕渴、與燥渴。風渴是因為木枯生風而傷津液,喝多尿多是風渴的特點。燥渴是因為肺胃燥熱,特點是口乾舌燥且有大江不止渴的感覺。風渴和燥渴屬陽證,當清熱潤肺,避免再傷害津液。濕渴是因為體內有水濕組隔津液輸佈,特點是口渴卻喝不下水,甚至飲水則吐,濕渴屬陰,當補土去濕。另外,若是總不覺口渴,口中總是充滿津液,甚至口淡無味,此亦屬濕寒,當溫寒燥濕。口渴是很重要的指標,且通常很好處理,判斷正確則一兩劑藥即可解決,從而預防了往後可能發生的疾病。從小問題即可預見未來可能的大問題,並及早預防,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意涵。

 

七、

上次提到渴有三種,風渴、濕渴以及燥渴,今天再略加闡述一下。風渴的特點是喝多尿多,這是因為體內肝腎不調,肝屬木腎屬水,水不養木造成肝木抑鬱而生風,風氣消耗水氣所以口渴,而肝主疏泄,疏泄失調於是造成小便過多,這種喝多尿多的情況中醫稱為消渴病,有點類似糖尿病患者的症狀,金櫃腎氣丸主之。濕渴的特點是口渴卻喝不下水,甚至飲水則吐,且小便不利。這是因為脾土潮濕,土壤過於潮濕,樹木自然又抑鬱了,只不過這次不是疏泄太過,而是疏泄不及,所以小便不利。小便不利就更加造成體內水濕停聚,組隔津液輸佈,身體得不到水分自然就渴了。然而雖然口渴體內卻已經積水,自然就無法再飲入更多的水了,五苓散或豬苓湯主之。燥渴原因相對單純,就是肺胃燥熱,喝再多水也止不了渴,只覺得全身燥熱,甚至大便乾硬、小便短赤,白虎人參湯主之。

 

八、

中醫早在3000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強調治病求本的觀念,就好像武俠小說裏面某門派開山祖師爺立下的祖訓一樣,後代弟子都不可違背。於是自此幾千年來,後世中醫都本著治病求本的祖訓,力求對疾病完全透徹的了解,然後對症下藥,從根本治療,這可以在歷代中醫記載的醫案得到證明。一本好的中醫醫案著述,必然紀錄了醫師如何藉由四診判斷患者的疾病,分析該疾病的原因,詳盡論述醫理與病理,然後針對根本原因處方治療。由於對疾病分析極為透徹,所以不但可以治癒疾病,甚至可以預測病情的變化,該如何應對,以及何時可以痊癒,然後預防再度發病。閱讀這類醫案對於醫者功力提升顯然非常有幫助,然而有好書自然就會有爛書,如果醫案紀錄的是經過檢查發現血壓過高,開立降血壓藥物之後血壓恢復正常,囑咐患者長期服用該藥物控制病情,並定期回診,若看到這類醫案,上工建議還是不要浪費時間閱讀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 上工治未病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不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